遵循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,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优化配置资源,智慧农业就能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。
农机一小步,农业一大步。伴随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,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加速向标准化、智能化转变,一些地方纷纷兴起智慧农业,带来从田间到“指尖”的变革:点点鼠标,气象服务到屏幕,什么时候播种心中更有数;打开手机,市场信息即时畅通,解开了农民“春天种什么对,秋天卖什么贵”的纠结;打开电脑,智能监控温度、湿度和光照,缺啥补啥,让田间管理更精准;大数据评价访客、折扣敏感度,让线上农产品更畅销。这些年物联网、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已融入现代农业的方方面面,智慧农业发展释放巨大潜力。《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》预计,2020年我国智慧农业市场规模将达2000亿元。
不可否认,智慧农业也面临成长的烦恼。一家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坦言,智能设备投入大,一套田间可追溯体系要花上百万元,一座智能化温室也要几十万元,合作社主要种粮食,用智能设备不划算。也有一些智能装备适用性不广,在一些平原地区效率高,但在山区、丘陵地区作业,难以运用。事实上,“智慧+”和农业机械、农业科技一样,是促进农业发展的技术手段。如果只追求“智慧+”这个概念,违背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,就容易水土不服。从根本上看,智慧农业要发挥更大作用,更应注重加号后面的内容,要更多着力农业的提质增效。
比如,如何让农业生产、加工、销售等环节充分融合,如何真正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,这才是关键。当然,智慧农业的健康生长,需要政策的阳光雨露,不能急于求成,也不要拔苗助长。缺资金,产业政策、金融政策联动,探索购置补贴、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,化解资金难题;缺人才,培养新型职业农民,吸引高素质人才下乡;缺信息,加强市场分析、预警等服务;怕风险,加强政策性保险支持。一句话,营造适应智慧农业发展的制度环境,激活要素,激活主体,释放更大的市场活力,才能让农业从田间到“指尖”的转变更顺畅。
声明: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请联系本平台,本平台将更正来源或者删除该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