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国际局势风云变幻,叠加气候变化带来的结构性风险,世界各国的粮食供应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,我国也是如此。那么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哪些挑战?为了应对这些挑战,我国又将会从哪些方面发力?
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
1、粮食增收难度加大。粮食生产“十二连增”后,进一步发展粮食生产的制约因素不断增多。
2、粮价下行压力较大。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,依靠托市收购促农增收的空间越来越小。
3、粮食需求难有起色。世界经济增长动能恢复尚需时日,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。
我国将会在哪些方面发力?
随着现代种业、农业物联网、精准农业、智慧农业等实践的采用,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也正在从传统的投入密集型进行结构性转变,并通过这些改变,最终将减少对粮食进口的依赖。
现代育种—最大化产量潜力
种子,被称为“农业的芯片”,为我国长期的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。虽然生物技术种子不是唯一的作物性能的驱动因素,但第一代生物技术在我国将引发快速行业重组。通过更高的种子价格激励,为更好地研发最大化作物产量的种子铺平道路。
从短期来看,预计第一代转基因种子(抗虫和耐除草剂)的使用,将显著减少除草剂和农药成本,带来粮食产量增长;从长期来看,随着生物技术性状、种质资源和精准耕作等的共同努力,将彻底提升我国粮食产量,我国的玉米产量收益率可能会比当前水平提高30%左右。
动物养殖—更科学和更健康的未来
动物养殖是指更有效、更安全地生产动物蛋白。2021年,我国生产了约2.25亿吨动物蛋白,但谷物的饲料转化效率和发达国家相比要低一些。如果我国以与其他国家相同的效率喂养牲畜,预计国内粮食消费量将减少6000万吨以上。
这一差距是由牲畜的健康状况造成的,鉴于我国养殖业劳动强度较高,疾病爆发频繁,所以疫苗接种仍是预防和控制家畜疾病的核心。它也有助于减少畜牧业中抗生素的使用,这是应对食品安全和保障风险的关键所在。
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、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。保障我国粮食安全,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、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声明:本文内容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请联系本平台,本平台将更正来源或者删除该文。